2021年全科主治醫師《相關專業知識》兒科疾病0201.pdf
《2021年全科主治醫師《相關專業知識》兒科疾病0201.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年全科主治醫師《相關專業知識》兒科疾病0201.pdf(32頁珍藏版)》請在得力文庫 - 分享文檔賺錢的網站上搜索。
1、1 20212021 年全科主治醫師相關專業知識年全科主治醫師相關專業知識 兒科疾病兒科疾病 目錄 新生兒疾病 呼吸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 腎臟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 川崎病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小兒常見傳染病 新生兒疾病新生兒疾病 一、新生兒黃疸一、新生兒黃疸 【概述】 由于體內膽紅素的累積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的現象稱為黃疸。 新生兒出現黃疸, 應辨別為生理性或病理性。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鑒別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鑒別 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 黃疸出現時間 生后 23 天 生后生后 2424 小時內小時內 黃疸高峰時間 生后 45 天 不定 黃疸消退時間 足月兒 710 天消退
2、早產兒 24 周消退 超過超過 2 24 4 周,或進行性加重周,或進行性加重 血清總膽紅素 足月兒220.6mol/L(12.9mg/dl) 早產兒255mol/L(15mg/dl) 足月兒足月兒220.6220.6mol/Lmol/L(12.9mg/dl12.9mg/dl) 早產兒早產兒255255mol/Lmol/L(15mg/dl15mg/dl) 血清結合膽紅素 26mol/L(1.5mg/dl) 26mol/L(1.5mg/dl) 【分類】 按其發病機制按其發病機制:紅細胞破壞增多(溶血性黃疸) 、肝臟膽紅素代謝功能低下(肝細胞性黃疸) 、膽汁排出障礙(梗阻性黃疸)。 按實驗室測定按
3、實驗室測定 : 總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的程度,可分為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高結合膽紅素血癥或混合性高膽紅素血癥。 【病因】 1.膽紅素生成過多膽紅素生成過多 常見于新生兒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兒同族免疫性溶血(如 Rh 血型不合、ABO 血型不合等)、紅細胞酶缺陷(如 G-6PD 缺陷、丙酮酸激酶缺陷等) 、紅細胞增多癥、體內出血、母-胎或胎-胎之間輸血、嚴重感染性疾病嚴重感染性疾?。ㄈ鐢? 血癥、腦膜炎等)以及腸肝循環增多(如喂養延遲、母乳性黃疸等)。 2.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低下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低下 由于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低下,引起未結合膽紅素增高。 常見于圍生期
4、缺氧常見于圍生期缺氧,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轉移酶缺乏癥,某些藥物如磺胺、水楊酸鹽、西地蘭、維生素 K3競爭蛋白結合位點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3.膽紅素排泄異常膽紅素排泄異常 肝細胞排泄障礙或膽管受阻引起高結合膽紅素血癥。 如同時有肝細胞功能受損,也可伴有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于新生兒肝炎(如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等感染)、先天性代謝缺陷?。ㄈ?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半乳糖血癥等)、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 【診斷要點】 1.病史病史 生后生后 2424 小時內出現黃疸小時內出現黃疸, 進展速度快者, 應首先考慮同族免疫性溶血。 如生后 34 天出現較輕的、進展不快的黃疸而且肝脾無明
5、顯腫大者,則首先考慮生理性黃疸。 2.臨床表現 不同病因引起的黃疸臨床表現各異。同種疾病亦有輕重不同,如新生兒同族免疫性溶血病,輕型者往往僅有皮膚黃染癥狀,而重型者可出現水腫、貧血貧血、肝脾大、心力衰竭等。 3.輔助檢查 (1)血清膽紅素濃度測定。 (2)對可疑溶血病患兒,應查母嬰 ABO 及 RhRh 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Coombs 試驗)、特異試驗)、特異抗體效價等以明確診斷??贵w效價等以明確診斷。 (3)對可疑新生兒肝炎患兒應作肝功能及病原學檢查。 4.引起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幾種主要疾病引起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幾種主要疾病 (1) 新生兒溶血病
6、:系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同族免疫性溶血。至今發現的人類 26 個血型系統中,以以 ABOABO 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最為常見,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最為常見,其次為其次為 RhRh 血型不合血型不合。 (2)新生兒肝炎:大多為胎兒在宮內感染病毒所致,病原微生物中以巨細胞病毒最常見巨細胞病毒最常見。 病原體等可經胎盤傳給胎兒或胎兒在通過產道娩出時被感染?;純撼T谏?13 周或更晚出現黃疸,病重時糞便色淺或呈灰白色,尿色深黃,患兒可有厭食、嘔吐、肝輕至中度增大。 (3)母乳性黃疸:大約 1%母乳喂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其特點是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血清
7、膽紅素可高達 342mol/L(20mg/dl) ,嬰兒一般狀態良好嬰兒一般狀態良好,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 黃疸多于生后 38 天出現,13 周達高峰,612 周消退,停止母乳喂哺后 35 天,如黃疸明顯減輕或消退將有助于診斷。 【處理要點】 1.光照療法光照療法:適用于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適用于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發生變化,轉化為水溶性物質,經膽汁或尿排出體外。光療的作用部位在皮膚淺層組織。 2.換血療法:主要用于重癥同族免疫性溶血癥(新生兒溶血?。?。 3.藥物治療藥物治療 3 (1)白蛋白(或血漿):與游離未結合膽紅素結合,減少后者與腦細胞的結合
8、。 (2)-球蛋白:治療新生兒同族免疫性溶血癥,主要作用于網狀內皮系統。 【健康指導】 1.對低體重兒、窒息兒、母嬰血型不合患兒以及其他易發生重癥黃疸者,生后應進行血清膽紅素監測。 2.加強社區新生兒訪視工作,及早發現病理性黃疸,及時轉診治療。 二、新生兒破傷風二、新生兒破傷風 【概述】 新生兒破傷風是指破傷風梭狀桿菌破傷風梭狀桿菌侵入臍部臍部并產生痙攣毒素痙攣毒素而引起的以牙關緊閉和全身肌肉強直牙關緊閉和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性痙攣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因和發病機制】 破傷風桿菌是一種革蘭陽性厭氧菌,具有芽孢革蘭陽性厭氧菌,具有芽孢,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極強。 新生兒主要通過臍部感染破傷風
9、桿菌引起本病, 多是由于舊法接生、 新法接生消毒不嚴或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引起,也可因生后臍部感染發病。 抽搐是由于破傷風桿菌毒素與神經細胞結合后導致身體產生痙攣癥狀抽搐是由于破傷風桿菌毒素與神經細胞結合后導致身體產生痙攣癥狀。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一般在生后 47 日左右發病。 首發癥狀表現為不能吸乳首發癥狀表現為不能吸乳。早期可有煩躁不安,繼而牙關緊閉牙關緊閉、眉舉額皺、口角上牽,出現苦笑苦笑面容面容。病情進展則出現全身抽搐。 抽搐嚴重者角弓反張角弓反張、頻發窒息,可出現尿潴留及便秘。痙攣發作時患兒神志清楚為本病的特點患兒神志清楚為本病的特點。任何輕微刺激即可誘發痙攣。無發熱或低熱無
10、發熱或低熱,高熱者多由于并發癥或嚴重抽搐所致。 4 經合理治療 14 周后痙攣逐漸減輕,發作間隔時間延長,能吮乳,完全恢復約需 23 個月。 2.診斷診斷 生后 7 天內出現吸乳困難或肌張力增高, 伴有抽搐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結合不潔分娩史或臍部感染史,在生后 412 日,突然出現牙關緊閉、苦笑面容、抽搐或窒息發作,即可考慮此病。 【處理要點】 1.護理護理 將患兒置于安靜、避光的環境,盡量減少刺激安靜、避光的環境,盡量減少刺激。 咽部分泌物太多時應吸痰。注意喂乳不宜過多、過快,以免引起嘔吐或窒息 ; 喂乳困難者應在充分鎮靜條件下插胃管鼻飼,以免喉痙攣。嚴重患兒最好禁食 510 日,由靜脈維
11、持營養。 2.抗毒素 應用破傷風抗毒素應用破傷風抗毒素(TATTAT)。爭取早期使用 1000020000U 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或 3000U 臍周注射,用前須做皮膚過敏試驗;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500U 肌內注射,新生兒可不用皮試。 3.止痙藥:控制痙攣是治療該病的關鍵控制痙攣是治療該病的關鍵。 4.抗生素的應用:青霉素每天可用青霉素每天可用 2020 萬萬 U/kgU/kg,或用頭孢菌素,用藥 710 日,或用至抽搐停止后24 小時。有并發癥時,加用廣譜抗生素,并延長青霉素的用藥時間。 【健康指導】 1.分娩時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接生 2.注意臍部衛生 三、新生兒缺氧
12、缺血性腦病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概述】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IE)是指因各種圍生期高危因素所致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窒息,進而使中樞神經系統受損。 臨床上有腦病的表現:意識狀態、肌肉張力及原始反射等異常意識狀態、肌肉張力及原始反射等異常。一般臨床規律為“發病一高峰一恢復正?!?。嚴重的 HIE 可有腦癱、認知障礙、癲癇等后遺癥。 主要由于圍生期缺氧所致主要由于圍生期缺氧所致。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臨床表現 1.輕度:出生 24 小時內癥狀最明顯,表現為過度興奮,易激惹。過度興奮,易激惹。 5 2.中度:2472 小時內癥狀最明顯,嗜睡,常有驚厥嗜睡,常有驚厥。 3.重度:出生至 72 小時
13、癥狀最明顯,神志不清神志不清。 輕度 中度 重度 意識 興奮興奮、易激惹 嗜睡、遲鈍 神志不清、昏迷神志不清、昏迷 肌張力 正常 減低 松軟 原始反射 擁抱反射 稍活躍 減弱 消失 吸吮反射 稍活躍 減弱 消失 驚厥 無 常有常有 多見或頻繁發作 呼吸 規律 可能不規律 不規律 瞳孔改變 無改變 可能縮小 不等大,對光反射消失 EEGEEG 正常 低電壓 爆發抑制,等電位 病程及預后 多在 1 天內癥狀好轉,35 天內恢復正常,預后佳 約 2 周內消失, 存活者可能留有后遺癥 病死率高,常并發多臟器功能障礙或衰竭,常留有后遺癥 【處理要點】 1.支持療法 (1)供氧 (2)糾正酸中毒 (3)糾
14、正低血糖 (4)糾正低血壓 (5)控制液量 2.控制驚厥 3.治療腦水腫 【健康指導】 1.預防重于治療預防重于治療 做好孕期保健,早期發現,及時解除高危因素,提高產科技術。對高危孕婦進行產時胎心監護,及早發現胎兒宮內窘迫并進行處理。分娩過程中,當胎頭娩出后應立即擠凈口、鼻內黏液 ; 出生后立即吸凈嬰兒口、鼻、咽內的分泌物,并準備新生兒復蘇和供氧。 2.本病恢復期的早期去??漆t院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可改善患兒預后。 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 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常診斷為“急性鼻炎”、
15、“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病因】 病毒所致者占病毒所致者占 90%90%以上,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以上,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EBEB病毒等。病毒等。 病毒感染后,亦可繼發細菌感染,最常見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最常見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肺炎支原體亦可引起。肺炎支原體亦可引起。 【診斷要點】 1.一般類型“上感一般類型“上感”:嬰幼兒局部癥狀不顯著而全身癥狀重嬰幼兒局部癥狀不顯著而全身癥狀重,可驟然起病,高熱、咳嗽,食欲差,可伴有嘔吐、腹瀉、煩躁,甚至高
16、熱驚厥。 年長兒癥狀較輕,常于受涼后 13 日出現鼻塞、噴嚏、流涕、干咳、咽痛、發熱等。 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觸痛。肺部呼吸音正常。腸道病毒所致者,常6 伴不同形態的皮疹。 2.兩種特殊類型上感 (1)皰疹性咽峽炎:皰疹性咽峽炎:病原體為柯薩奇病原體為柯薩奇 A A 組病毒組病毒,好發于夏秋季。 急起高熱,咽痛,流涎,嘔吐等。 查體:咽部充血,咽腭弓、懸雍垂、軟腭等處有 24mm 大小的皰疹,周圍有紅暈,一旦破潰形成小潰瘍,病程 1 周左右。 (2)咽結合膜熱:咽結合膜熱:病原體為腺病毒病原體為腺病毒 3 3、7 7 型型。常發生于春夏季。 是一種以發熱、咽炎、結合膜
17、炎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發熱、咽炎、結合膜炎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可在兒童集體機構中流行,病程 12 周。 男孩,3 歲。高熱,咽痛、納差 3 天。查體:咽部充血,眼結膜充血,頸部、耳后淋巴結腫大,心肺無異常。最可能的病原體是 A.副流感病毒 B.腺病毒 C.單純皰疹病毒 D.柯薩奇病毒 E.流感病毒 正確答案B 7 【并發癥】 在嬰幼兒多見。 上呼吸道感染可波及鄰近器官,或向下蔓延;可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咽后壁膿腫、頸淋巴結炎可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咽后壁膿腫、頸淋巴結炎、喉炎、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喉炎、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 年長兒若患鏈球菌性上感,可引起急性腎炎、風濕熱等。 【處理要點】 1
18、.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多飲水;進行呼吸道隔離,防止交叉感染;防治各種并發癥。 2.病因治療 (1)抗病毒藥:利巴韋林(病毒唑)、流感可用磷酸奧司他韋。 (2)抗生素:有繼發細菌感染,或有并發癥者。 3.對癥治療 (1)高熱:百服寧或布洛芬、亦可物理降溫 (2)驚厥:鎮靜、止驚 4.中醫中藥治療 【健康指導】 主要依靠加強體格鍛煉、增強抵抗力 ; 提倡母乳喂養,防治佝僂病及營養不良 ; 多飲水,保證睡眠。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二、小兒肺炎二、小兒肺炎 【概述】 肺炎是小兒的一種主要常見病,尤多見于嬰幼兒,也是嬰兒時期的主要死亡原因。就全球而言,肺炎致死者占 5 歲以下小兒死亡總數的 1/4
19、1/3。小兒肺炎是發展中國家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分類】 目前對于肺炎的臨床診斷分類,主要是依據病理形態、病原體和病程。 1.病理分類 : 大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炎、毛細支氣管炎以及其他不常見的肺炎,如吸入性肺炎等。 以支氣管肺炎最為多見。以支氣管肺炎最為多見。 2.病原體分類 (1)細菌性肺炎:肺炎鏈球菌細菌性肺炎:肺炎鏈球菌 (2)病毒性肺炎: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3)真菌性肺炎:白色念珠菌 (4)支原體肺炎 (5)衣原體肺炎 (6)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肺炎:吸入性肺炎、過敏性肺炎 3.病程分類 急性肺炎:1 個月以內 遷延性肺炎:13 個月 慢性肺炎:3 個月以上
20、 4.病情分類 (1)輕癥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無全身中毒癥狀。 (2)重癥除呼吸系統受累嚴重外,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甚至危及生命。 5.從病原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角度分類 (1)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指無明顯免疫抑制的患兒在醫院外或住院 48 小時內發生的肺炎。 (2)院內獲得性肺炎(HAP):住院 48 小時后發生的肺炎。 小兒肺炎的病因分類中,不包括 8 A.病毒性肺炎 B.細菌性肺炎 C.衣原體肺炎 D.支氣管肺炎 E.真菌性肺炎 正確答案D 【診斷要點】臨床表現 (1)呼吸系統 發熱:發熱:熱型不定,多為不規則發熱,亦可為弛張熱或稽留熱;新生兒、重度營養不良患兒可不新生兒、重度營養不良
21、患兒可不發熱或體溫不升。發熱或體溫不升。 咳嗽咳嗽:較頻繁,早期為刺激性干咳,以后咳嗽有痰。 氣促。氣促。 體征 呼吸增快:4080 次/分,并可見鼻翼扇動和三凹征鼻翼扇動和三凹征; 肺部啰音:固定的中、細濕啰音固定的中、細濕啰音; 肺部叩診多正常,病灶融合,可出現實變體征。 WHO 診斷呼吸急促的標準 小于 2 個月的幼嬰,呼吸60 次/分; 212 個月的嬰兒,呼吸50 次/分; 15 歲以下,呼吸40 次/分。 重癥肺炎除呼吸系統外,還可累及循環、神經和消化等系統。 (2)循環系統:可發展為心力衰竭。循環系統:可發展為心力衰竭。 呼吸突然加快60 次/分。 心率突然180 次/分。 極度
22、煩躁不安,發紺,面色蒼白或發灰。 心音低鈍,奔馬律,頸靜脈怒張。 肝臟迅速增大。 尿少或無尿,眼瞼或雙下肢水腫。 (3)并發癥 最常見的并發癥狀為不同程度的膿胸、肺不張。長期肺不張或反復發作的肺炎,可導致支氣管擴最常見的并發癥狀為不同程度的膿胸、肺不張。長期肺不張或反復發作的肺炎,可導致支氣管擴9 張張。其他并發癥有心力衰竭、中毒性腦病、呼吸衰竭等。 【處理要點】 (一)病原治療 1.抗生素 (1)根據病原菌選用敏感的藥物根據病原菌選用敏感的藥物 (2)早期早期治療 (3)聯合聯合用藥 (4)選用滲入下呼吸道濃度高的藥物 (5)足量、足療程,重癥宜經靜脈途徑給藥足量、足療程,重癥宜經靜脈途徑給
23、藥 用藥選擇 我國衛生部對輕癥肺炎推薦使用頭孢菌素對輕癥肺炎推薦使用頭孢菌素。該類藥物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特別是對產酶耐藥菌的感染療效好。 支原體肺炎應選用大環內酯類(紅霉素族)藥物。支原體肺炎應選用大環內酯類(紅霉素族)藥物。 一般持續至體溫正常后 57 日,癥狀、體征消失后 3 天停藥。 葡萄球菌肺炎易于復發及產生并發癥,在體溫正常后 2 周可停藥,療程至少 6 周。合并腦膜炎應至少用藥 4 周。 2.抗病毒治療 目前尚無理想的抗病毒藥物。 流感引起的肺炎可應用磷酸奧司他韋。 10 (二)對癥治療 1.吸氧療法 2.保持呼吸道通暢(體位引流、吸痰) 3.心力衰竭的治療 4.感染性休克、腦
24、水腫、呼吸衰竭的治療及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 5.治療并發癥 體位引流 【健康指導】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濕潤 2.保持呼吸通暢,及時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 3.少量多次飲水、勤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4.飲食應予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 三、支氣管哮喘三、支氣管哮喘 【概述】 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慢性氣道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氣道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反復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和咳嗽等,常在清晨或夜間發作或加重。悶和咳嗽等,常在清晨或夜間發作或加重。 哮喘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免疫、神經、精神、內分泌等因素及遺傳學背景密切相關。 【診斷要點】
25、 1.癥狀 咳嗽和喘息呈陣發性發作, 以夜間和清晨為重。 發作前可有流涕、 打噴嚏和胸悶。 發作時呼吸困難,呼氣相延長伴有喘鳴聲,嚴重病例呈端坐呼吸,恐懼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2.體格檢查 可見三凹征可見三凹征,肺部滿布哮鳴音肺部滿布哮鳴音。嚴重者氣道廣泛堵塞嚴重者氣道廣泛堵塞,哮鳴音反可消失哮鳴音反可消失。肺部粗濕啰音時現時隱。一些患兒有過敏史及過敏性家族史。 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可分為間歇發作及輕、中、重度發作。 咳嗽變異性哮喘(只有咳嗽沒有喘息)咳嗽變異性哮喘(只有咳嗽沒有喘息) (1)兒童哮喘可無喘息癥狀,僅表現為反復咳嗽和慢性咳嗽。 (2)常在夜間和清晨發作,運動可加重咳嗽。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相關專業知識 2021 年全科 主治醫師 相關 專業知識 兒科 疾病 0201
